刚刚结束的奥巴马访华活动受到万众瞩目,人们的期待和评价各不相同,众说纷纭。那么,奥巴马这次访华究竟取得了什么成果?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次此奥巴马访华时的姿态和身段都比过去的美国总统要柔软,并不那么盛气凌人和咄咄逼人,总是一副高高在上教训人的样子。这跟奥巴马本人的亲民形象以及他上台以来强调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政策方针是一致的,并不只是对中国有所区别对待。在到中国之前的访日期间,奥巴马与日本天皇见面握手时对其鞠躬敬礼的行动甚至在美国引起保守主义者的强烈批评。当然,奥巴马的和缓姿态,对于增加中美两国之间的情感是有所帮助的,也使得双方的会谈得以更加顺利地进行。 奥巴马这次访华的主要目标有两重:战略互信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面,双方并没有重大突破。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分歧依旧存在,经济,贸易和货币上也基本上是各说各话,说的好听是求同存异,说的难听是各怀心事。事实上,期待一次访问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即使双方没有在技术层面上有重大突破,也不能说访问是失败的。如果访问有什么成果的话,主要是在培养战略互信方面。 冷战后,中国的崛起使其成为在可预见的将来唯一一个能够强力挑战美国全球地位的国家,而专家学者和战略家频频预测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在经济总量上赶超美国。历史上当德国两度赶超当时的霸主英国时,德国的挑战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现在很多人,特别是美国人不免会担心中国赶超美国时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屡屡提出中美必有一战的原因。当然,大家也都知道,两强相争很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美国当然也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形的出现。因为,到头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但问题是如何避免两次世界大战历史在中美之间重演?关键的是双方要有战略互信,让双方都能消除猜忌,准确评估对方的意图,心平气和地解决双方的分歧。 奥巴马这次访华,想要给中国带来一个保证,也想从中国带回一个保证。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市场以及它在国际政治军事上的影响力都决定中国的发展与之息息相关,所以希望美国能明确地保证不会对中国进行围堵来阻挠中国的崛起。在这一点上,美国在一系列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对中方的这一需求加以确认,并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来向中方传达美国的善意。奥巴马的这次访华就是这些行动的延续和发展,试图在战略上与中国建立一个更深层次的互信,为以后两国的互动铺平道路。对于美国来说,接受中国崛起的战略保证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中国要和平地融入现存的世界秩序当中,而不是对其进行挑战和修改甚至推翻。自从克林顿政府以来的对华接触战略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所以说,奥巴马是想通过给于中国一个接受其崛起的保证,来换回其一个和平融入世界的保证。 中国随着其势力的增强,在国际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然也不甘心于单纯的接受现存的国际秩序。奥巴马之前的美国政府提出了要中国当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的说法。这一说法比小布什政府刚刚开始时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的说法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也大大促进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但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毕竟还只是“利益攸关者”而不是主宰者。而且,“负责任”的潜台词是中国要接受现存的或将来的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否则便是“不负责任”了。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和平融入国际社会”的话,那么中国的行动自由就会大打折扣,其利益也不会得到充分保障。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它要求美国不但有一个心态的转换,也要求自己有一个角色的转换。换句话说,美国要调整心态,把中美关系从“零和”竞争转变为“互利双赢”;而中国要求从“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转变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的和平崛起。 毋庸畏言,战略互信的培养和心态角色的转换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而且万事开头难。但是涓涓之水,汇流成河,信任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接触和交流开始的。虽然奥巴马这次访问并不会使得中美之间马上变成朋友,但在两国战略互信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以后两国的友好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ans l’est de Pékin, on trouve dans le quartier Dashanzi une grande concentration de galeries d’art récemment ouvertes dans d’anciennes usine de fabrication et manufactures de toutes sortes. Dans les années 60, la coopération est-allemande ...